学科概况

中(蒙)药化学与药理学硕士点简介

学科简介

“中(蒙)药化学与药理学” 学科硕士点是中(蒙)药一级学科下目录外二级学科。该学科于2011年完成论证工作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余年建设历史。

培养目标

中(蒙)药化学与药理学硕士点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学生能够在中(蒙)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本学科的影响力。学生在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深入研究中蒙药药用植物、特色方剂等资源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备独立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方向

依托该学科,已建成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痴呆研究所,并组建"医学信息与数据挖掘""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测量"两个校级创新团队。学科充分发挥预防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交叉融合优势,重点推进蒙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向,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重点科研平台,为民族医药现代化和脑健康领域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痴呆研究所成立于2021始终致力于检索整理分析蒙医关于痴呆的文献资料,并在蒙医理论指导下,围绕蒙药神经药理学方向,从蒙药特色植物、复方研究中寻找有效防治痴呆的潜在药物,运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科学阐释蒙药复方防治痴呆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学基础,为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提供科学解释和研究技术支持。

“医学信息与数据挖掘” 团队在前期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和数据的检索、汇总以及分析,致力于揭示疾病的潜在发病规律和风险影响因素。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蒙医药医疗向智能化发展,为蒙医药现代化精准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测量"团队关注沙蓬、蒙古黄芪等特色蒙药材对脂代谢的调节作用,以及它们对心血管系统、肝脏等脏器的保护作用。通过研究药材对血脂水平、脂肪酸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索其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的潜力。

师资队伍

本硕士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硕士生导师共 6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3 人,教师团队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 100%。师资队伍中还涌现出自治区 “草原英才”2 人、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 2 人等高层次人才。导师团队成员在中(蒙)药化学与药理学领域学术造诣深厚,科研经验丰富。近 5 年来,学科所有团队成员共主持国家级课题 2 项、省级项目 17 项,累计科研经费达 400 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 70 余篇,获批专利 11 项,发表专著 4 本。

科研条件

本硕士点科研设施完备,有 15 间实验室,总面积达 511.98 平方米,配备仪器 330 余件,涵盖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高精尖设备。其中,30 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均已入校级共享平台同步纳入自治区共享平台基本满足科研工作需求,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

人才培养质量

自招生以来,本硕士点致力于培养中(蒙)药化学与药理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已输送一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 75.6%,就业方向涵盖高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院以及药品检验机构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岗位。众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与学科带头人,为推动中(蒙)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硕士点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此外,本硕士点还与合作单位共同致力于中(蒙)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积极推动中(蒙)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